Rss & SiteMap

一零四房屋 /

一零四房屋廣告 免費刊登房屋廣告 屋主自售及仲介代售案件 買屋賣屋 換屋 售屋 租屋 各種房屋廣告免費刊登 房屋討論 經驗分享 甘苦談 部落格 個人空間 個性圈子 博客 道具中心 個人首頁等
共1 條記錄, 每頁顯示 10 條, 頁簽: [1]
[瀏覽完整版]

標題:基隆市 簡介

1樓
user06 發表於:2009/2/26 上午 01:36:15

基隆市 簡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關於「基隆」範圍內可指的其他地區,詳見「基隆」。
座標:北緯25度08分,東經121度44分表達式錯誤:未預料的/操作符;表達式錯誤:未預料的/操作符基隆市
(基隆市旗) (基隆市徽)

箴言 山與海的城市[註 1]
簡稱 基、基隆、基市
別稱/舊稱 雨港/雞籠
設立始年 1875年設治、1924年設市
行政區類別 市
區劃 7區
政府所在地 中正區 義一路1號
市長 張通榮
政府網站 基隆市政府全球資訊網
市花 紫薇、杜鵑
市樹 楓香
市鳥 鷹
電話區號 02
總面積 132.7589平方公里
(台灣的第22位)
總人口 389,067人(2009年1月)
(台灣的第19位)
人口密度 2,930.63人/平方公里
(台灣的第7位)
毗鄰 台北縣

基隆市在台灣的位置
地理
經度 東經121度6分
緯度 北緯25度9分
東西寬度
南北長度
總面積 132.7589平方公裡
- 陸地面積
- 水域面積
海拔高程 最高:740公尺(五分山西峰)
729公尺(姜子寮山)
最低:0公尺
中位值:
氣候
氣候類型 副熱帶季風氣候
年平均溫 22.4℃
- 最高月均溫 29.0℃
- 最低月均溫 15.8℃
年降水量 3755.0公釐
無霜期 全年
年日照時數 1348.7小時
基隆市位於台灣本島北端,是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五個省轄市之一,以人口而言為台灣第十大城市,計約38.9萬人。舊名雞籠,後取「基地昌隆」之意改為今名。又因為是台灣島上最北端的城市,而有「台灣頭」之稱。

全市總面積為132.7589平方公裡,百分之95為丘陵地,東、西、南三面環山與台北縣相鄰,僅北面有少量的平原與東海毗鄰,自古即為深水谷灣之良港。

目錄 [隱藏]
1 歷史
2 地理
2.1 地形
2.2 水文
2.3 氣候
3 行政區劃
3.1 沿革
3.2 基隆次都會區
4 勞動力狀況
5 教育
6 公共設施
7 交通
8 旅遊
8.1 景點遊覽
8.2 基隆市的古蹟建物
8.3 基隆市的自然景點
8.4 特產與小吃
9 地方名人
9.1 日治時期
9.2 戰後至今
10 政治
10.1 基隆市長
10.2 各級民意代表
10.3 近期重要選舉
10.3.1 2008年立法委員選舉
10.3.2 2008年總統副總統選舉
10.3.3 2007年基隆市長補選
10.3.4 2005年三合一選舉
11 姊妹城市
11.1 美國
11.2 亞洲、大洋洲
11.3 美洲、非洲
12 參考資料
12.1 腳註
12.2 網站
13 外部連結


歷史

美國海軍將領馬修楣魒螂g台灣前往日本途中,所測繪的基隆鄰近地區煤礦脈分布圖主條目:基隆歷史
基隆古稱「雞籠」。17世紀時,西班牙人和荷蘭人曾先後佔領過基隆,並以「大雞籠嶼」(今 和平島)為基地殖民台灣北部,為雞籠開發之始。之後,鄭氏王朝在南台灣打敗荷蘭人之後,也於1668年揮軍北上,將殘餘駐守在雞籠的荷蘭人驅離,至今在和平島還有荷蘭人臨走前所留下的「蕃字洞」遺跡。

進入清治時期後,雞籠大部分地區仍為蠻荒之地,直到1723年,來自福建漳州的移民開始入墾雞籠,並興建崁仔頂街,此乃今日基隆市街創建之始,之後逐漸有漢人移民移入開墾。19世紀西方列強東來後,美國海軍調查到雞籠擁有豐富的煤礦層及優良港灣,建議政府將其佔領,在鴉片戰爭時也有英國軍艦前來叩關;在英法聯軍之役之後的1863年,雞籠終於隨?台灣開港而開放為貿易港,而後於1875年正式設治,並改名為基隆。清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台灣戰事(西仔反)爆發,法國軍隊曾多次攻佔基隆以作為封鎖中國大陸的跳板。中法戰爭結束後,台灣於1885年建省,由同治中興名將劉銘傳擔任首位巡撫。當時因淡水港口逐漸淤塞,劉銘傳計劃將港灣形勢優越的基隆作為台灣北部的主要門戶,並開始?手整頓基隆港,並積極整頓台灣第一座官方煤礦,但其計劃因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而未能完全實行。

日本於1895年開始統治台灣後,日人為將基隆建設為台灣與日本本土的轉運點,從1899年開始到1935年進行了四期的基隆港築港工程(第五期因二戰爆發而中止),基隆成為一座軍、商、漁三用途的港埠。由於周邊地區的礦業在日本人的積極開發下逐漸發達,基隆也成為了礦產主要的輸出港口。港口貿易加上礦業的興盛,使基隆奠定了今日的都市基礎。1920年,台北州基隆郡設立,並另劃市區部分設置基隆街(類似今日之「鎮」);1924年基隆街升格為台北州的州轄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1940年,基隆市計有9.5萬人,僅次於台北市32.8萬、台南市14萬、高雄市12.7萬,為台灣第四大城,其中市內就有2.3萬為內地人(日本人)。日本人還實施「市區改正」,大幅重劃市區街廓,並積極整治市內河川。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基隆由於其主要物資吞吐港及海軍基地的地位,在大戰末期首當其衝,成為美軍轟炸的首要目標,港區幾成廢墟。


基隆車站後方,虎仔山上的「KEELUNG」英文字母地標看板二戰結束,台灣進入中華民國時代,基隆為日本人撤退及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的主要出入點。1947年發生二二八事件時,基隆為影響最劇的地方之一。1949年國府遷台後,基隆湧進大量軍隊與眷屬,並負責接收逃難台灣的大陸移民,之後美軍開始駐紮,基隆也進入新的發展期。基隆的礦工業經過復建後再度興盛,採煤業在1968年達到高峰;而基隆港因應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從1960年代開始進行了多次擴建,到1984年已名列世界第七大貨櫃港。

近年來,由於腹地過小等原因,基隆港的運輸量逐漸衰退,連帶影響整個城市的競爭力;但另一方面,因為鄰近台北,基隆市轉型成為台北都會區主要的衛星城市之一,而位處北部海岸線的中心位置,也促使基隆市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進入1990年代後,為了使基隆市從原本純粹的港口都市轉型,市政府在近年來陸續推動多個大型都市更新計劃,冀望再度將基隆打造成台灣的門戶都市。


地理

從獅球嶺俯瞰基隆市中心及港區。
左方三根煙囪為協和發電廠,市區環繞之水域即是基隆港;遠處外海島嶼為基隆嶼,下方道路為中山高基隆端。

地形
基隆市的地勢多丘陵而少平地,東側及西側各被基隆火山群及五指山山脈環繞。市內的平地主要聚集於基隆港沿岸、海岸線及基隆河河谷一帶,其餘地區大多為山坡地所密佈;全市山地雖然普遍不高,但大多為陡坡,對城市的發展與擴張造成很大的阻礙。丘陵地遍布的影響,導致基隆市的住宅區大多位於丘陵地上。從市中心到周圍的山坡地到處佈滿各式建築,而市郊的山丘上更可見到處處聳立新式的公寓大廈群。

位於市區南側的獅球嶺,為基隆對島內城鎮聯繫的必經之路,而以獅球嶺為中心左右延伸的丘陵地,構成了基隆市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獅球嶺以北為市區及港口所在,是基隆市的精華地帶;以南則為基隆河河谷,暖暖、八堵、七堵、六堵、五堵等市街聚落皆沿河而建。昔日台灣東西部交通不便的年代,基隆河因?水利之便而成為重要的交通路線,河岸的各個聚落因而崛起;而今日,基隆河谷仍為基隆市對外聯絡的主要通道,縱貫公路、中山高速公路、縱貫鐵路及宜蘭線鐵路皆沿?基隆河岸興建。


水文
基隆市的河川可分為兩大系統,以獅球嶺為分水嶺,主要分為基隆港水系、基隆河水系兩大流域;除了基隆河及市區內河流以外,其他河川大多短小且流量不穩。基隆港水系的主要四條河川貫穿市區,早期更具有航運功能,昔日被稱為「四港門」;其中西定河和南榮河的下游在日治時代進行整治,並將兩條河道合併成一條運河,稱為基隆運河,又名旭川河。田寮河及牛稠港原為塗灘地,也在同時期分別整治為運河和碼頭。

基隆港水系
旭川(基隆運河)
南榮河(石硬港)
西定河(蚵殼港)
田寮河(田寮港)
牛稠港(牛稠港溪及牛稠港碼頭區)
沙灣溪
基隆河水系
基隆河
深澳坑溪
大水窟溪
暖暖溪
大武崙溪
石厝坑溪
瑪陵坑溪
友蚋溪
拔西猴溪
水源地及湖泊
西勢水庫(台灣第一座現代化水庫)
新山水庫
八堵攔河堰
情人湖


氣候
基隆於冬季受東北季風經過海洋及因背山面海的原因造成潮濕多雨,夏季受西南季風要越過山嶺才能到達之因,雖位居台灣之最北端,但炎熱少雨。

基隆別稱「雨港」,主要原因為基隆時常多雨陰溼的氣候所造成。進入冬季時,基隆正好處於東北季風從中國大陸北方南下至台灣的迎風面地帶,加上多山的地形干擾季風進入內陸,導致基隆在每年12月進入冬季後,便壟罩在陰溼多雨的氣候當中,但下的雨多為綿綿細雨;特別於冬季和春季交際之時,基隆港區及市中心時常發生大霧,嚴重時甚至使基隆港的港務運作被迫完全停擺,但也有不少人將這種天氣賦予「霧鎖雨港」的美稱。

不過,隨?近幾年來全球溫室效應的影響,1990年代後,基隆的年降雨量有開始遞減的跡象,其中有幾年還發生過嚴重乾旱。


行政區劃

沿革
1875年,清政府因應基隆的地位日漸重要,遂設置台北分府通判,為基隆正式設官統治之始。1888年改設基隆廳,下轄四個堡(類似今日的「鄉」),又有「金雞貂石」之稱。

日治時代,總督府以清代基隆廳的範圍為基礎,經過多次改制,1920年日治時全台最後一次行政區重劃時設置台北州基隆郡,郡役所(郡公所)位於今日的信二路立體停車場。而港區及市區部分另設置基隆街,在1924年與高雄同時升格為市。

1945年,台灣歸屬中華民國,基隆市改制為省轄市,基隆郡改為台北縣基隆區,區署設於瑞芳。(原本基隆郡計劃改制設置省三縣,但未執行)但基隆區在1950年全台縣市大重劃時被撤銷,所轄7個鄉鎮全部改為台北縣直轄。

戰後之初,基隆市只轄有以港區為中心的5個行政區。1947年,台北縣七堵鄉改劃歸基隆市管轄成為七堵區,1949年再從七堵區部分地區劃出設置暖暖區。1988年時進行行政區面積調整,區數目維持不變。

現在基隆市共劃為仁愛區、中正區、信義區、中山區、安樂區、七堵區、暖暖區等7區,向下再細分為157里3350鄰(2006年7月)。另外,和平島(社寮島、桶盤嶼、中山仔島)、基隆嶼、北方三島(棉花嶼、花瓶嶼、彭佳嶼)等七個外島也屬基隆市管轄,行政劃分上皆劃歸中正區。


基隆次都會區
主條目:基隆北海岸
基隆在清領末期設治之後,一直到日治時代設郡,從富貴角到三貂角間的各市街聚落由於與台北盆地地形分隔的關係而逐漸連為一氣,形成了一個以基隆市區為中心的次都會區,一般稱這個區域為大基隆地區(或稱基隆北海岸),相當於日治時期之基隆郡(下轄瑞芳街、萬里庄、金山莊、七堵庄、貢寮庄、雙溪庄、平溪庄)加上基隆市。大基隆地區包含了基隆市和台北縣東北角的六個鄉鎮(瑞芳、萬里、金山、貢寮、雙溪、平溪),人口約有50萬左右,在內政部的全台14個地方生活圈規劃中自成一區,例如這些鄉鎮皆為台灣基隆地方法院之轄區。


勞動力狀況
到2006年3月底為止,15歲以上之民間人口約有31萬6千人,勞動力有17萬5千人,就業者有16萬7千人,失業者8千人,非勞動力14萬1千人;勞動力參與率55.4%;失業率4.6%。(勞委會勞動統計月報勞動力狀況-按地區分)


教育
大專院校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崇右技術學院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
高職
國立基隆高級海事職業學校
國立基隆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光隆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
培德高級工業家事職業學校
高中
國立基隆高級中學
國立基隆女子高級中學
基隆市立中山高級中學
基隆市立安樂高級中學
基隆市立暖暖高級中學
天主教聖心高級中學
私立二信高級中學
國中、國小、幼稚園分佈情形,請參見各行政區條目。

基隆文化中心


公共設施
文化設施
基隆文化中心(基隆市文化局)
主普壇(位於中正公園,為農曆七月中元祭主普場所)
基隆史蹟館(舊市長官邸,位於中正公園)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預計2011年開館)
公園與公共空間
中正公園
東岸廣場
東一碼頭公園
八斗子海濱公園
情人湖公園
基隆河河濱綠帶
暖暖運動公園
圖書館
基隆市文化局圖書館
周氏圖書館
各區區立圖書館
體育設施
基隆市立綜合體育場
基隆市立體育館/市立游泳池
基隆市立羽球館(位於暖暖)
基隆市立棒球場(位於大武崙)
社福設施
基隆市立仁愛之家(位於佛祖嶺)
基隆市私立博愛仁愛之家(位於碇內)
基隆市立殯葬管理所(位於南榮路)


交通
主條目:基隆交通

中山高速公路基隆端基隆市擁有台灣第二大港──基隆港,又位於台灣北部海岸線的中心點,故成為海陸交通的輻輳。中山高速公路、福爾摩沙高速公路等國道(高速公路)皆以基隆為起點,並有多條省道通往全台各地。基隆同時是台灣鐵路的重要據點,縱貫鐵路的北端位於基隆,台鐵東部幹線的北端也是從市區近郊的八堵開始。

在1980年代之前,其他種類的交通工具並不發達,故基隆港開行許多前往東部及離島的交通船航線,但現在大部分的普通運輸航線已經停駛,取而代之的是近10年來觀光航線的蓬勃發展。除了水運之外,基隆的公路運輸與鐵路運輸均十分發達,1990年代後,基隆市各界更積極爭取台北捷運路線延伸基隆,基隆市政府亦有在市區建設輕軌運輸系統的計劃。


旅遊

基隆築港殉職者紀念碑
忠一路港邊上的「2006基隆風動藝術節」鎖管造型風車
景點遊覽
港區、市區周邊及近郊
基隆文化中心的現址原為小山丘,日治時代於山丘上建有「公會堂」,與今日的市政府建築相鄰;進入民國時代之後,又在同位置上擴建為「中正堂」。1980年代前後,市政府為了建造現在的文化中心建築,才將這座小山丘夷平。日治之前,這一帶稱「鱟穴仔埔」,有相當數量的「鱟」在此生活,據說天氣變化時,鱟群會離水爬到陸面。現在基隆內港的東岸與西岸之間本為礁岩密佈,最大的兩座,各取名為「鱟公」及「鱟母」以為相配。日本人築港時將這些礁岩全部炸除,而有了現在廣闊的港灣。

在火車站前的小艇碼頭有遊艇提供遊覽基隆港的服務,在此還可以搭遊艇出外海至基隆嶼一遊,從外海遠望整個北海岸。另外在外木山和瑞芳深澳等漁港有海釣船服務,約傍晚時分出海,次日清晨六點回航,可以垂釣一整晚或欣賞海上之夜景。

為數眾多的砲台群,是基隆另一個特殊的景觀。基隆港周邊的砲台數目居全台之冠,修築的時代從清治時期到日治時期皆有,環布在港區周邊的丘陵上,依照清代及日治時代的防衛策略而有不同的佈局。現在這些砲台經過整修,皆已開放讓公眾參觀。

廟口夜市
參見:基隆廟口
基隆市區最著名的景點,莫過於以在奠濟宮(開漳聖王廟)前為名,可能從日治時代就已存在的廟口夜市,為台灣最著名的夜市之一。由於基隆的海產本就豐盛,加上身為國際港埠,從各地來來往往的人資流通將各種物產帶來基隆,因此造就出多元富有特色的小吃市集。

雞籠中元祭
參見:雞籠中元祭
每年農曆七月舉行的雞籠中元祭,是每年基隆最盛大的民俗祭典,目前已名列為台灣十二大地方慶節之一。中元祭起源於清代時漳泉移民間的長期械鬥,當時地方人士提議「以鬥陣頭代替鬥人頭」,並選在中元節紀念這些客死他鄉的孤魂。從咸豐五年(1860年)至今,形成了現在的開鬼門、迎斗燈、迎水燈、放水燈、關鬼門...等諸多崇敬亡靈的儀式。每年國曆八月初,「慶讚中元」的旗幟飄滿市區,開啟了中元祭的序幕,到了農曆七月十四日晚上的水燈遊行達到整個祭典的高潮,更讓民間俗稱「鬼月」的農曆七月充滿了另一種和諧的氣氛。

基隆八景
基隆的山海風景相當可觀,尤其於日治時期,「旭岡觀日」(即今日的旭丘山,位於中正公園北側一帶)更名列當時台灣八景之一。除旭岡之外,當時地方最具聲望的邑紳許梓桑曾選出了「基隆八景」作為代表:

雞山驟雨 (基隆山)
獅嶺匝雲 (獅球嶺)
魴頂瀑布
鱟魚凝煙 (鱟公嶼、鱟母嶼,現已不存)
仙洞聽濤 (仙洞巖)
社寮曉日 (和平島)
海門澄清 (八尺門)
杙峰聳翠 (基隆嶼)


共1 條記錄, 每頁顯示 10 條, 頁簽: [1]

104House 回到首頁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1.1
Processed in 0.06250 s, 2 queries.